2)184 “中国芯”起源(为盟主三無修大地4/4)_重生军工子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谢凯问道。

  “大约4成,运算能力会因为散热问题而降低约20%,具体只有等样品生产后进行测试才能知道。”侯为贵的这些数据,都是经过他们初步估算之后得出的数据。

  “样品什么时候能提供?”谢凯问道。

  “如果现在就开始弄,三天内可以完成。”侯为贵说道。

  “那就投入样品的试制!”陈德贵急切地说道。

  一年六百万的订单,怎么能放手呢。

  “在实验室条件下生产出样品,我们也无法大规模提供。厂长,我们没有改造整条生产线以及扩大生产线的经费。”侯为贵对着一脸急切的陈德贵说道。

  不是他们不想接这个业务,而是各种条件对于现在的691厂来说,都不具备。

  郑宇成沉默了。

  谢凯也是沉默了。

  一说到钱这事情,他们都变得比较谨慎。

  一条生产线上亿,要是691厂说得引进一条生产线才能生产,他们还不如自己引进。

  “改造生产线,至少需要投入八百万的费用。”侯为贵看着陈德贵,告诉他,改造生产线需要投入多少。

  “多少?”侯为贵跳了起来,“八百万?改造生产线需要那么多?”

  现在别说八百万,就连八十万,691厂都拿不出来。

  上面下拨的研究经费,一年也不过百十来万。

  郑宇成看着谢凯,询问谢凯的意思。

  谢凯只是摇了摇头,他不能确保691厂不是为了骗取八百万经费。

  投入八百万给691厂改造生产线是小事情,只要能生产出来,很快就能把成本回收回来。

  怕的就是投入了八百万,最终啥都没有。

  “我们国内做集成电路时,厂里只考虑是否能实现芯片功能,从来不会考虑成本,电路在电镀的时候,会很厚,好几个微米。数量少,成本问题不会凸显。不过当数量多达几十万枚的时候,这成本,就可能增加到上百万……”侯为贵对着谢凯跟郑宇成解释着。

  “你们不都改线了吗?”谢凯虚眯着眼睛看着他。

  这位在美国考察过的,不进行技术崇拜,一直保持低调的技术老总,确实符合网络上对他的描述。

  “改线,只是为了让电镀的线路更窄。742厂引进的是5微米的集成电路生产线……摩托罗拉的这种芯片,线宽只有2微米,以我们现有的技术改造,可以使生产线达到3微米左右,线的厚度在1微米到2微米……”侯为贵并不隐瞒,“所以我们的成本将会比国外高很多,体积更大,耗电量更大。”

  谢凯对于芯片制造并不了解。

  哪怕他因为涉及到自动化设备,对于工控芯片有所了解。

  了解芯片的使用,不代表就了解芯片的制造。

  如同了解机械加工的人无法找出他们天天使用的机械设备一样。

  “我们单位拿不出800万,航天跟国防科工委

  请收藏:https://m.aw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