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0、重修于好,永不加赋!_大明:我皇孙身份被朱元璋曝光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明朝的赋税制度着实有些复杂,发展到洪武二十五年,虽然民间已经相对安稳。

  但这并不代表朝廷就充盈起来,事实恰恰相反,国库依旧还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

  今日腊月十二,户部已经开始将全国各地的账簿抓紧统计,抛开交趾布政司,大明在洪武二十五年的两税银和邮驿收入高达两百六十余万两。

  相较于洪武初期的一百九十余万,国家经济似乎每年都在递增。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两百六十余万两,还要抛开官员宗室皇亲国戚的俸禄,还需要储备赈灾,需要军费开支道路辅修等等。

  抛开一切,大明的税收基本还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亦或者说有点入不敷出,只是不明显而已。

  朱元璋听着朱怀的‘永不加赋’四字,当下就有些谈虎色变的样子。

  朱怀耐着性子解释道:“皇爷爷,您听我说完,咱在好好合计一下。”

  朱元璋嗯了一声,便默不作声的听着,想看看朱怀离开的这九天,究竟参悟到了什么。

  朱怀则继续侃侃而谈,道:“而今山东山西肃州等远离朝廷中枢之地,依旧有流民不断迁徙,人口无定制。”

  “远的不说,就说我在镇江府吴村,即便多了几口外来的人丁,但丁银依旧不增。”

  “流民的叛逃,非但给所属地大幅度降低丁银,亦会让接纳之地瞒报人口。”

  流民,一直是困扰封建社会最头大的一个问题,各朝皇帝都在想尽办法解决,然而收效甚微。

  到明朝,因为赋役制度的改变,这种问题更加凸显出来,直到明末,崇祯实在遏制不住大面积的流民造反等各种局面,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而孙儿治力改变的永不加赋,其实只是维稳人口的一个政治手段,规定滋生人口,永不加赋,而各户人家,丁男一旦亡死,则可将滋生的丁男予以对冲,如此不出十年之内,便可达到永不加赋的目的。”

  “大明制度下规定,凡五军士大夫等军功名在身阶级,可不予纳丁税。”

  “问题的根源在此,士绅有功名傍身,其本身可不缴纳丁银,其部曲奴隶,亦可不予征收,此为国朝笼络士大夫阶层的人心之策。”

  “国朝需要士大夫阶层,帮着执政者治理百姓,可问题就规定在其部曲奴隶等家眷不征丁银之上。”

  “流民或逃避缴纳丁银的百姓,只要逃入到士大夫门下,丁银便可不予缴纳。”

  “更有甚者,无数流民也会逃入皇庄,在皇庄内亦可不纳丁银。”

  “由此便可产生一个问题,当一部分人口逃亡之后,地方衙门依旧要收取定额的丁银,那么这部分的税赋就会转嫁到同村同乡其余人口之上,如此一来,他们的赋役更加严重。”

  “皇爷爷,我不知道你现在有没有发现这个问题,虽说现在它还不严重,但五十年,

  请收藏:https://m.aw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