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04章 乾隆死而定江南?_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郎。

  所以如果乾隆还想要在南方有所作为的话。

  几乎就是二取一了。

  想要得官的读书人还不快快投奔。

  常英瑚退出。

  就在常英瑚离开之后,军师陶必铨匆匆而来。

  这也是所谓的帝王手段了——朱道桦到了这个地步,也算是无师自通了。

  接下来朱道桦要在这前三十名之中选出前三名。

  虽然锦衣卫也会对前来参加本次科举的士子进行调查,但是锦衣卫又不是万能的。

  之所以会有这么高的录取率。

  这个林鹤才十七岁。

  名单还会在【日月报】、【大公报】这两家算得上是新大明的官方报纸上连续刊登七天。

  湖南人,罗典的高徒。

  如果乾隆敢进江西。

  天下俊杰们,自然会识时务的。

  朱道桦略一思索,便立刻让陶必铨下去安排了。

  乾隆领兵到南昌自然也在参谋部的预料结果之内。

  三甲的基本上是年龄过了三十,同时也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才能,在稍微培训之后就就会外放到各地为官。

  而且大明朝要养的官员更多。

  这些充满着勇气的年轻人,是要全部录用的。

  潘有科!

  十三行同孚行行主潘绍光的弟弟。

  “过年之后,孤王就领兵北上,先打破赣州城,再兵困南昌,孤王倒要看看,乾隆究竟有没有胆子留在南昌府,把他手头上的本钱都赌下去!”

  他更有可能的的动作就是尽快寻求和明军的大规模交战。

  朱道桦点点头。

  那这榜眼就要给目前大明第二大省的湖南人了。

  是一名来自福建的士子林鹤位列第一。

  就能在这么多士子之中考到第一名。

  如果不是担心步子太大了扯到蛋。

  清廷绝不可能老老实实坐以待毙。

  一下子就吃进去两个半省。

  新大明第一次的全国性科举。

  算是这个世界上少有的近代化的大学了。

  虽然从当地豪族之中认命了一些官员。

  所以适当的派遣官还是要的。

  比如说。

  潘有科还是广东人。

  所以这才让这一次科举的录取率高到这个程度。

  朱道桦甚至在酝酿类似于议会一样的机构了——他的脑海中已经有了构想,等取得长江以南,他就会设置这样一个机构,从制度上对工商业的发展进行保障。

  这种观念上根深蒂固短时间内是很难改变的。

  这岂不是就尾大不掉了?

  朱道桦说道。

  除此之外。

  此时朱道桦已经从湖南返回了广州。

  那大军就要咬住乾隆的大军,最好的结果当然就是

  把乾隆的性命留在江西。

  按照分数上来说。

  就是招生比较困难。

  这方面有部分不适合为官的学者类型的人才,会先收到道桦大学里面去。

  就在乾隆盘算着要以王对王的架势来诱使明军攻击赣州城的时候。

  朱道桦看了看。

  实在是因为在广东的大明朝廷太缺人了。

  合称三

  请收藏:https://m.aw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