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34章 想造反就请便_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级官员,70退休!’

  “另外就是秀才的年龄也不能太大了,我看,超过三十岁就不应该去考秀才了。”

  退休制度。

  是朱皇帝早就在琢磨的事情了。

  人老了容易糊涂,大明可不需要这么多糊涂官儿。

  而且,有退休制度,就能保持官僚体系的一部分的活力,毕竟源源不断有活水而来嘛。

  朱皇帝甚至都想要提一提干部年轻化的事情了。

  只是他略一思索,就觉得现在提这个还太早。

  彭浚一愣。

  随后脸色大变。

  “皇上,这.这是不是太急了?”

  彭浚额头冷汗直流。

  30岁就不让考秀才了。

  这又是哪门子规矩啊?

  这皇帝怎么老是弄些这些幺蛾子出来啊。

  要是在他当丞相的时候通过这些东西,怕是他的名声也要被连累了

  而且这.实在是影响牵连太大。

  上回四川罢考的风波才过去,现在万一再惹出一个诸省罢考风波怎么办?

  科举考试设立年龄上限按说是没有什么――一个秀才到了三十岁还是个白丁,那的确是该找点别的事情去做了。

  但是读书人其实也是一种身份!

  科举这种事情本来就是只要有口气在就能不断考下去,说不定下次就中了!

  这对于读书人来说就是一个希望,一个瞬间就成为人上人的机会。

  哪怕一个秀才再穷困潦倒,在地方上也是没多少人会去欺负的,谁敢保证人家下一次科举就不会高中,成为举人老爷呢?

  那些大户人家的读书人更是如此,他们的士绅身份就是建立在同官场的联系上的。

  而下次可能高中做官,更是其中最要紧的一层联系。

  这就是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有了这种可能性,这些读书人的身份才会和普通平民百姓区别开来,他们是官员预备队,是特权阶级的后备军。

  现在大明朝堂上的湘湖党就是典型的士绅集团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不是所有湖南读书人都能在大清朝的朝堂之中做官,但是因为有科举的存在,所以他们都有这个做官的可能性,因此可以为一党,互为援引。

  只要有谁中了进士。在朝的湘湖党人就会大力提拔后进,在野的湘湖士子则会去充当幕僚,为其奔走。

  而在老家没有出来的士子,则靠着那些在朝或是充当幕僚的同学同乡的庇护横行乡里做他们的大地主。

  正是因为如此,那些明知道自己这辈子都中不了秀才的地主老财也会整日抱着书本苦读,一次次去参加科举考试,为的就是能留在士大夫的圈子里,保住自己的士绅身份!

  要是没有了这层身份,他们再想偷逃田赋税款欺压平民可就困难了。

  但是现在朱皇帝设置三十岁这个门槛。

  就相当于把广大官员预备队们,广大士绅群体的根基都给挖掉了。

  三十岁之后。

  你就没有读书做官的可能性了。

  那还会有什么湘湖党,什么士绅一体吗?

  三十岁之后。

  就老老实实去别处谋生吧。

  朱皇帝当然清楚。

  他这么改。

  肯定会引起巨大的反弹和反对。

  但是朱皇帝不怕这个。

  因为他担心,如果事情不在现在这个他威望最大,对军队掌控力最强的时候进行改革。

  到了后面,想要改,恐怕都是有心无力了。

  他必须要强硬推进科举的改革。

  这是他的政策能不能维持下去的关键。

  下面的士绅如果想造反就请便,不想造反就该考试考试去!

  请收藏:https://m.aw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