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91章 察举之必要_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91章察举之必要

  “察举制。”刘彻闻言,手指敲了敲案牍,轻声喃喃,“有点意思。”

  察举这个概念并非首次出现。

  高祖十一年,刘邦便发布过一道要求各地举荐“贤士大夫”的诏书。

  诏书中言:“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勿遣。”

  这封诏书的颁布,可以算是推行察举的雏形。

  无独有偶。

  孝文帝时期同样有诏书下达。

  “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这次察举不仅新规定了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的内容,同时规定县乃至于乡要根据人口规模进行察举。

  “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

  至于文帝十二年再度下达诏书。

  “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廉吏,民之表也。朕甚嘉此二、三大夫之行。今万家之县,云无应令,岂实人情?是吏举贤之道未备也。”

  这代表着察举的内容中新出现了廉吏这一科目。

  综上所述,察觉这个制度并非什么新概念。

  不过陈洛的提议,乃是让察举制常态化、制度化、规模化。

  毕竟无论是高祖时期,亦或者文景二帝时期,察举制只是选拔官员的补充手段,选拔的人数稀少,每次少则选拔二三十人,多亦不过百人,外加时间不固定,有时候可能十来年都不举行一次。

  当然,陈洛知道,这与时代背景不无联系。

  高祖、惠帝再到文帝初年,开国勋贵大部分健在,功臣派掌控着大汉的主要权力,甚至可以制衡皇权。

  功臣、彻侯的后人若想出仕,那么他们的子嗣自然可以占据朝堂中高层的位置,若是去往郡县、诸侯国内做官,至少都是县令起步,哪怕不染指中央权力的阳夏陈氏,在地方上亦有子弟担任到郡守一职。

  毕竟家族的权力与地位需要维护,后代只要稍微有些出息,老一辈还是愿意把他们往上扶一扶。

  限于时代背景,察举确实不能大规模的实施。

  官位就那么多,若是召来贤才,却没有合适的位置安排给人家,累积下来,那些贤才会有怨气,就如同别人送来千里马,你却让它每日闲置在马厩内,暴殄天物,世人便会惋惜千里马的境遇,嘲弄你的无知,再无人愿意将千里马送上门来。

  待到时代继续向前发展,到了孝文帝晚年时,第一、二代功臣派,基本上全部退出了朝堂权力中心,尤其是家中后辈较为拉胯的,比如平阳曹氏、酂地萧氏、留地张氏等,已经基本退出了权力中心。

  当时朝堂的势力,以贾谊代表的文臣为主;至于关外,则是各个刘氏诸侯王盘踞一方。

  在孝景帝登基之后,为了打击

  请收藏:https://m.aw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