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六十九章 沈万三 (下二)_男儿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要棉花跟得上,一日夜织布百匹简直轻而易举。”

  “沈兄大才,朱某想做的就是此事。”这回,终于轮到朱重九震惊了,站起身,佩服地冲着沈富拱手,“张明鉴那狗贼一把火将扬州烧成了白地,朱某想尽了一切办法,也无法给六十多万百姓都找到营生,而一旦能把水力纺纱和织布的机器弄出來,一下子安置几万人都不成问題。”

  这也是他从朱大鹏的记忆里找到的灵感,另一个时空当中,某棉纺大国企改制,一次性就让数万职工全部下了岗,而在之前数十年内,正是这群庞大的纺织工人,凭着落后于整整两个时代的机器和勤劳的双手,为共和国赚回了数不清的外汇和海量的其他商品。

  朱重九现在所面临的情况正好与记忆中相反,他需要的不是将老百姓都赶上街头,自谋生路,而是给治下几十万人找到活路,别起來造反,所以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就成了最好的选择,而这种长耗时,低强度的体力劳动,非但适合女工,那些体型相对孱弱,干不了烧窑、铺路、煮盐和挖矿的豆芽菜类男人,也能胜任,并且有可能比女工干得更为出色,(注2)

  “大总管心怀仁厚,沈某佩服。”此刻的沈富,思维已经完全被水力纺织行业的前景所占据,说起话來霸气十足,“王伯善在《农书》当中,曾经提到过一种大纺车,以水力驱动,可装三十二个锭子,纺麻每日夜高达数百斤,比松江的黄道婆机还厉害一百倍,但沈某只见过其书,却沒见过水力大纺车的实物,如果大总管能找工匠按图索骥,打造出來十几个放在江边,呵呵,沈某以为,此后天下恐怕就再无松江布的立锥之地了,”

  “水力大纺车。”闻听此言,朱八十一又是一愣,他的确一直在构想,根据眼下的实际工业发展情况,领着麾下的工匠们开发出一种高效率水力纺车來,却万万沒想到,早已有人走到了他的前头,一次可以纺三十二个锭子的大纺车,那得先进到何等地步,要知道,最初的珍妮纺纱机,不过才八个锭子,而那已经是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的产物,而王伯善的纺车,竟然比珍妮挤高明了数倍,领先了好几百年。

  “是东平王伯善,名帧,做过一任旌德县令,在任期间广兴农桑,甚得百姓拥戴,后來年纪大了离任回家,百姓一路护送他回到了故乡。”施耐庵交游广阔,主动在一旁解释,“他那本农书,草民碰巧也拜读过,上面画有许多农具的草图,看起來极其高深。”(注3)

  “这个人还活着么,他有沒有嫡传弟子。”朱重九的思维模式永远和别人不一样,立刻想到了前去挖大元朝的角。

  “农书成于五十年前,此公即便还活着的话,恐怕也是耄耋之龄了。”施耐庵

  请收藏:https://m.aw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