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一十章 争议_乱世栋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推广的几道难关。”

  “为了解决这一道道难关,鄱阳的工匠们,花了十年时间。”

  “字模的成分,并不是单纯的铅,所以能够大批量制作,方便又耐用,且成本不高。”

  “关于字模的管理,如今已经制定了一套制度,选字方便,节省时间,确切来说,是按照一定规则,给字模编码,存放在字盘里。”

  “所谓的码,是一组数字。”

  “排版时,先让识字的人按照编码表,给版面上每个文字编码,排版工根据编码,从字盘里选字...他们不需要认识字,只需要学认数就行。”

  “编码表和字盘都是统一制式,各地印刷作场,按照规制执行,普及起来,方便不少。”

  “还有墨,当然很特殊,但现在可实现大批量生产,可以充足的对外供应,所以,活字印刷术,一样可以推广。”

  “朝廷的策略,是两条腿走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同时推广,各地可以视情况而定,这事情,徐侍郎很清楚。”

  话题被李笠转到徐陵这边,徐陵便向杜杲介绍起梁国打算如何推广两种印刷术。

  李笠听着听着,思考起来。

  北宋时期,出现了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是毕昇,活字为泥活字。

  所以08年奥运会的开幕表演,就有活字印刷的内容,却引来争议:欧洲人认为,活字印刷术(及印刷机)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古腾堡独立发明的。

  时间,在毕昇发明活字印刷之后大概三百多年。

  不过,北宋出现的活字印刷,一直没有流行,反倒是隋唐时期出现的雕版印刷术,一直流行到明清之际。

  所以,才有人认为,古腾堡的活字印刷术(铅活字),是现代印刷术的鼻祖。

  那么,为何活字印刷在北宋出现后,直到明清,都没能取代雕版印刷呢?

  原因有几个,一如李笠方才听杜杲所说的那样。

  一,字模的制作和耐用性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二、金属活字印刷,需要特制的墨,即油性墨。

  三,活字印刷,需要排版工认字,这就提升了使用门槛。

  所以,不解决这三个问题,活字印刷的推广就会变得困难。

  反倒是不需要工匠认字的雕版印刷,既能印字,也能印图案,对墨没有太苛刻的要求,推广起来确实方便不少。

  但是,雕版的制作很耗时,面对那些内容灵活多变的印刷需求,适应起来就很麻烦。

  所以,为了尽快推广印刷术,让书籍的价格降下来,李笠的策略是“两条腿”走路。

  雕版印刷技术门槛很低,可以马上就在各地推广。

  那些内容固定的典籍、经书,可以用雕版印刷来大批量“出书”。

  而活字印刷,因为攻克了油墨、铅合金字模的技术难关,也具备了推广的条件,但是推广起来要讲策略。

  与雕版印刷一起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尽快把“印刷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经营起来。

  譬如,像《华林遍略》这种大型类书,属于“高档书”,售价昂贵,用活字印刷进行“出版”。

  常见的佛经、典籍等字数相对较少的书籍,就用雕版印刷,来个薄利多销。

  先把摊子铺开,把行业做起来,带动周边行业发展,然后分阶段进行“技术升级”。

  但无论如何,李笠要让印刷业尽快成为一枚重要的棋子,帮助他把整盘棋带活。

  想到这里,李笠寻了个机会,对杜杲说:“再过一阵子,建康城书市,会有大量书籍出售,都是印刷精美的线装书,杜公若感兴趣,可以去看看。”

  请收藏:https://m.aw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