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十二章 法制_乱世栋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细看过,认为确实是不错的法典。

  《齐律》比起同期各国法典,以及之前历代律法,有很大进步。

  首先,提出了“重罪十条”的概念,将儒家伦理纲常礼教引入刑事法律内容,推动了礼与律的进一步融合。

  其次,《齐律》篇目共十二篇,共计九百四十九条,涵盖范围广,条例很细。

  十二篇,即名例、禁卫、婚户、擅兴、违制、诈伪、斗讼、贼盗、捕断、毁损、厩牧、杂律。

  其中,《名例律》为总则篇目,“名例”二字,源自《晋律》中的《刑名》和《法例》,《齐律》将《刑名》和《法例》合为《名例》。

  《名例》放在律典第一篇,突出了法典总则的性质和地位。

  李笠不是法学专业生,也不太懂法学,但看了《齐律》的这个结构(《名例》总则),觉得很合理,也很顺眼。

  其三,《齐律》确定的“五刑”:死、流、徒、鞭、杖,李笠觉得很合理。

  李笠品尝过梁国那很有特色的“测罚”之刑:将不招供者强行断食多日,以饥饿来逼迫囚犯招供。

  他觉得南朝律法中,许多奇葩刑罚手段,真的该取消了,或者,严格限制使用范围,不能滥用。

  与此同时,《齐律》相比他国法典,优点是“明审简要”,并不繁杂,李笠觉得,这部法典,是自魏晋以来,最好的一部法典。

  是一部“良法”,凝结了河北“法学界专家”们的多年心血。

  那么,楚国的《楚律》(暂定名)的修订,应该借鉴《齐律》,

  这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别人的优点,要学,只有这样,国家各方面才会进步。

  但是,光有“良法”还不够。

  制定一部“良法”,解决了“无法可依”的问题。

  可若做不到“有法必依”,那么,再好的“良法”,也只能是“白给”。

  以北边的齐国为例,高洋重视“法制建设”,但实际实行起来,却很惊悚:高洋根本就没有“法制精神”。

  有一件事,让李笠印象深刻:

  天保末年(五年多以前),大臣崔暹去世,高洋抚灵而哭。

  后来,某日,高洋在宫里碰见入宫的侄女乐安公主,乐安公主为崔暹儿妇,高洋便问侄女,在崔家过得如何。

  侄女说,还好,只是“阿家”(婆婆)李氏(崔暹遗孀)对她不好。

  乐安公主的抱怨,大概是基于婆媳间矛盾的常见抱怨,而高洋听了,便将李氏召入宫中,杀掉,弃尸漳水。

  这种残暴的行径,李笠知道后,觉得匪夷所思:你之前给崔暹哭灵,现在随随便便就将其遗孀给砍了,什么意思?

  而且,杀人不走司法程序,连个罪名都懒得找,说杀就杀,像是杀条流浪狗。

  连罪名都没有,为了侄女的一句抱怨,就把人砍了,说好的说好的法制呢?说好的司法程序呢?

  大齐国的法制

  请收藏:https://m.aw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