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康熙眼里的完美大臣陈廷敬_大清相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廷敬正是通过这一特殊职位,在和皇帝的朝夕相处中,逐渐展露才华,获得赏识。有一次,被康熙皇帝赞赏道:“每日进讲,启迪朕心,甚有裨益。”并特赐予他表里绸缎各二匹,以示奖励。

  梦`阮`读`书MengRuan.com

  然而,朝廷复杂,陈廷敬虽然深得康熙的宠幸,却毕竟是初来乍到,且官职不大,最要命的他还是一个汉臣。大清朝廷,虽然创制了著名的“满汉全席”,却从未出现过真正的满汉大臣之间的和谐共处,很多事情,满臣可以做,汉臣却不能做。初涉仕途的陈廷敬,深知其中的厉害,所以处处小心,事事谨慎。

  此时的康熙朝廷,看似平静,却暗涌波涛。随着索额图和明珠的权倾朝野,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索”党和“明”党,两个同样为满臣的康熙重臣,表面上一团和气,却各怀野心,巴不得打倒对方,独掌朝纲。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他们拼命拉拢人才,对皇上颇为器重的陈廷敬,当然都要极力拉拢。

  面对“索”党和“明”党的亲近拉拢,陈廷敬表现得相当理智和聪明。根据自己的判断和岳父李振邺的指点,他知道两党相争,必然是两败俱伤,自己唯有清清白白,两不相帮,一心为皇上着想才是正道。所以,陈廷敬采取了中立的态度,牢牢记住李振邺告诉他的“等”字,摈弃浮躁,韬光养晦,允许自己像乌龟一样慢慢前行。

  事实证明,陈廷敬的判断是正确的,对于一个根基不稳的年轻人而言,远离是非之地,稳固才是硬道理。

  二、路线正确,站在皇帝立场上考虑问题

  陈廷敬站稳脚跟后,果然不负康熙重望,在处理政务和上谏时,权衡利弊,考虑周全,处处为皇帝的江山社稷着想的同时,也想着天下黎民百姓。

  康熙二十三年元月,陈廷敬被调任为吏部右侍郎,管理户部钱法。上任后,经过认真考察,陈廷敬发现铜钱铸造中存在严重问题。原来,古代铜钱因为使用的需要,经常要重新铸造,以至于铜钱时轻时重,没有统一的标准。过去,一两白银可以兑一千枚铜钱,到陈廷敬上任时只能兑换九百枚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陈廷敬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是由于商人把铜钱熔化成铜,从中渔利造成的恶果。那么,商人为什么要把铜钱熔化成铜呢?原来,一两银子可以买七斤铜,但如果把一两银子兑换成铜钱,可以得到一千枚铜钱,把这一千枚铜钱熔化,就可以得到八斤十二两铜。也就是说,从铜钱的熔化中,商人可以获利一斤十二两的铜价。

  按说,销毁钱币,其罪至重,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长期不能禁止的原因,完全是受利益的驱使,导致一些不法商人以此盈利,使得市场上铜钱日趋减少。

  请收藏:https://m.aw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