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12章 生源问题_扛着AK闯大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如奴隶,不少匠人本就穷困,饿死往返途中的比比皆是。

  而若全部实行雇佣制,不仅可以提高匠人们的收入,还可以大大提高匠人们的积极性。

  崇祯所忧虑的一旦解除匠户们的匠籍,让匠人自由择业所导致的缺乏匠人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毕竟许多匠人代代相承,除却手里的手艺外,大多已经失去生存的手段,外加上工学院全免费制,以及匠人分级制度,工学院的生源应当不成问题。

  但是到了武学堂这儿,刘鸿渐却犯了难。

  倒不是武学堂缺乏生源,恰恰相反,武学堂的生源指标炙手可热。

  第一期的生源刘鸿渐本打算从各地驻军中挑选,大明边军加上京营军,以及关内各地的驻军共有六十余万。

  其中可培养的中级将官只百户便有六千,千户六百余,再以上游击、参将、副将、总兵……

  凡是不识字、不懂兵法、火器者,皆是武学堂的培养对象。

  但是,由于武学堂是初建,各类设施、科目、教谕等都跟不上,第一期生的名额只有两千位。

  这两千位生源从哪儿选、怎么选都是问题,这个倒也还好说,毕竟只要是军队的事儿,下命令就是了,大不了给各地摊派名额,由当地的军事长官自行挑选。

  最大的问题是勋贵,是的,你没看错,就是那群丢了银子、失了土地的勋贵们。

  这群勋贵虽然看似一无是处,但是嗅觉却极为灵敏,武学堂既然是崇祯下令所办,还耗费这般大的精力,那么如果自家孩子入了这武学堂,想必毕了业后定然可以从军,而且至少都是军官一级。

  这代表着什么?代表着勋贵们一个新的上升阶梯,五军都督府本是勋贵们的大本营,被崇祯撤除后,勋贵们便彻底成了富家老爷。

  可远离朝廷、远离皇帝、又对帝国再无一丝牵连与贡献,谁知道朝廷能养他们到什么时候。

  这是个机会,一旦抓住了,家族说不定可以再次崛起,祖上凭着大刀长矛立下功勋,自己家里的孩子肯定不比军营中那些连大字都不识的小军官们差。

  对于这群力气没地儿使的勋贵富家子弟们,刘鸿渐也不好打击的太过严苛,毕竟凭良心这次不少勋贵还真是至少有一半的拳拳报国之心。

  外加上这些勋贵家中的子弟大多都识字,还通些兵法,本就是优质生源。

  但奈何第一期生源数量实在太少,最迫切需要培养的还是目前在职的军官们,刘鸿渐不得不放出了话:

  武学堂虽然对大明所有人开放,但免费范围只限于各地驻兵将领,其余人等自费!

  勋贵们一听乐了,出银子呀,咱家有的是,大多数勋贵们甚至抛弃前嫌,拎着大包小包的礼物,把安国郡王府的门槛都要踩塌了。

  毕竟与家族世代延续的荣耀相比,个人的脸面又算得了什么。

  目的只有一个,把自家的孩子送入武学堂,让孩子们从军,再次登上大明的战船。

  “不如……五五开吧!”去年对勋贵们的血腥打压,崇祯现在感觉心里其实也有些不落忍。

  PS:寒寒即便累死,死在键盘上,也要加更,稍后还有……

  请收藏:https://m.aw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