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十四章 最原始的装甲聚会_请叫我威廉三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形更像是没有炮塔、火炮设置在车壁的履带式装甲运兵车,1916年研制成功的马克I型坦克才是第一辆外观呈菱形并采用外圈式履带的坦克)

  这5辆由斯文顿上校的技术小组研制的战车在英军内部被称为“小游民”坦克,它简直算是集合了英、法、德相关设计理念的混血儿。“小游民”的底盘是在拖拉机的基础上加长驱动履带,然后在竖起的角钢架上焊接上锅炉钢板,这一点是英国人最初的设计,而车顶上的回旋式炮塔则借鉴了德国人和法国人的设计理念。“小游民”总重量达到18吨,几乎是德国坦克的两倍,1台功率80千瓦的戴姆勒直立式水冷汽油发动机布置在车身后部,其装甲厚度为6毫米,时速仅6公里,最大行程30公里。(这与历史上的小游民坦克有一些差异,毕竟战争进程已经改变,许多历史细节也该跟着发生一定的改变了)

  当英军的这18辆装甲汽车和5辆小游民坦克先后卸车完毕之后,战场上出现的第一支非德军装甲部队开始向福丁河大桥前进。这些刷着米字旗的“小游民”们在行进时不仅发出巨大的噪音,速度也是慢得出奇,下车地点到大桥约有4公里,光这一路程它们就需要走上大半个小时。德军在法国战场上采用的坦克配装甲车的突击战术已经引起了各国关注,英国陆军对这种战术也是推崇有佳,在6辆准备配合步兵发动攻击的装甲汽车疾驰而去之后,剩下的12辆就只能陪着“小游民”们慢慢悠悠的向前挪动了。

  尽管大桥在望,激烈的枪炮声也在述说那里德国伞兵们战斗的艰苦,然而德军装甲突击队却不得不在路旁停了下来。

  “见鬼!”

  一个上士车长狠狠的踢了一脚他的坦克,可是这个铁家伙非但不领情,还让踢它的人痛得呲牙咧齿。

  这已经是这辆坦克在行动中的第二次抛锚了,此前已经有一辆坦克因为短时间内无法修复而被突击队放弃,幸好那时候还在德军的2、3空降团的控制范围内,那辆坦克暂时由伞兵们帮忙照看着。可是这个地方却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既没有英军布防,又远离德军实际控制区。

  从装甲维修车上下来的十来名士兵随即围着这辆倒霉的坦克检查起来,坦克兵上士在一旁闷闷不乐的抽着烟,其他坦克手们则抓紧时间爬出来透气和维护检修自己的坦克,连续行军近30公里将他们和他们的坦克都折腾得够呛,毕竟在这个年代坦克技术还很不完善,车体内没有减震装置,行驶过程中成员和车体都要承受巨大的颠簸,车内噪声极大,发动机产生的热量相当一部分滞留在车内,如果再进行持续射击,车舱内的温度有时可以达到六、七十摄氏度。

  趁着这个机会,乘

  请收藏:https://m.aw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